《论语 卫灵公篇第十五》--15.26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

发布日期:2024-11-04 12:37    点击次数:188

15.26 子曰:“吾犹及史之阙文也。有马者借人乘之,今亡矣夫。”

子曰:夫子说。

吾犹及史之阙文也:

吾:我,指夫子本人。

犹:踌躇疑惧。

及:本义为追赶上,抓住。这里指触及、涉及。

史:史书。

阙文:阙文原指有疑暂缺的字,后亦指有意存疑而未写出的文句。这一概念在古代文献中有所体现,例如古代良史在书写时,如果有疑问则会暂时空缺,以待后人解答。此外,阙文还指脱漏的字句、佚文(遗失的文字)以及省文(省略的文字)。

在涉及到史书上的阙文的时候,我是踌躇疑惧的。(意为不敢枉自修补)

有马者借人乘之:

有马者:拥有骏马的人。

借:凭借、依靠。

人:别人。

乘之:乘马。

自己有马但自己不敢骑,要依靠别人在边上扶着、或者别人也骑在马上一起来骑。(这句话形容夫子在触及到史之阙文时的那种踌躇疑惧的心理。)

今亡矣夫:

今:当今。

亡:无,没有。

这样的人当今没有了吗?!(这是个反问感叹句)

本章直译:

夫子说:“在涉及到史书中的阙文的时候,我是踌躇疑惧的(不敢枉自下手修补)。就像有马的人自己不敢骑,得靠别人一起骑。当今这样的人没有了吗?!”

本章诠释:

本章夫子通过描述自己对待史书中的阙文的态度,阐述了君子应该有的对待事物的中正态度。

修史之“犹”:史书记载历史事实。作为记录历史的史官,客观是记录历史的基本要求,中正应该是其基本的道德素养。上古时候,史官在记载历史遇到自己有疑问、拿不准的情况时,他会空缺不记,充分体现史官的中正性、对历史的责任感。《春秋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之一,也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,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的重要史实。这部史书不仅展现了鲁国及其周边诸侯国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军事成就,而且其独特的编年体形式使得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载,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历史的全貌和演变。《春秋》的最大特点是客观,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,不加任何个人的判断,看不出个人好恶褒贬,充分体现了君子的中正立场和态度。修史之犹,就是担心自己不能以中正的态度和立场来补充阙文,害怕自己的感情会歪曲历史事实,他甚至忧惧自己是否会屈服于权贵的无形压力让笔触走歪。夫子之“犹”是君子之犹,因为中正是君子德行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骑马之“犹”:自己有良马,想骑,但自己又不敢独自来骑,所以,只能依靠别人帮扶着勉强来骑,即使有人帮扶,骑到马上依然是战战兢兢、惶恐不安。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,刚有自行车的人,还不会骑,但又想骑,学骑车的时候,需要人在后面扶着自行车,即使有人扶着,自己骑的时候还是战战兢兢的,不时地歪倒。刚开车的人也是如此,需要找个陪驾。开车的时候,方向盘握得死死的,不敢踩油门,前边有一点情况,马上踩刹车,车的后屁股上还得贴上个“新手”有的女司机还会贴个“女新手”以示警示。“有马者借人乘之”这句话非常形象地形容了夫子面对史书时的那种忐忑、踌躇、疑惧的心情。面对阙文自己想去补充,但又不敢擅自动手,就怕动手就错,落笔就歪,从而使史书不能反映历史的真实。《论语》很少有如“有马者借人乘之”这样形象的比喻。偶尔用之,让人突然觉得夫子不再是那么严肃庄重乃至古板,而是一下子生动了起来。

今亡矣夫:一个反问感叹句,表明了夫子对中正的君子的召唤、对道德的召唤。春秋末年,礼崩乐坏,天下打乱,民不聊生。投机取巧、阿谀逢迎、唯上是从、黑白颠倒之风盛行。社会正滑向罪恶和堕落的深渊。面对如此社会,夫子怎能不痛心疾首。他多么希望有更多的君子涌现,多么盼望百姓能够“三代之所以,直道而行”,多么希望大同社会不再是梦想。然而,这一切的期盼,并没有因为他的“今亡矣夫?!”的感叹而变为现实。他的努力,历史证明,显然是付诸东流。然而,夫子的“吾犹及史之阙文也”的态度却一直影响着后人,让我们在追求真理、追求公正、追求正义的路上奋勇前行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相关资讯